【閒情偶寄系列:墨之幽思:液態的時間之舞】

--

因公出在澎湖洪根深美術館《那是因為水墨還活著的緣故》展遇見陳瑞鴻的水墨/裝置作品〈微型氣候〉,看到蒸霧與滲染在時光的藝術解構中。對我來說,這作品有中!

欣賞〈微型氣候〉也得先從裝置去描述,此作雖是在水墨展的「墨色轉譯」主題區中展出,且將水墨從概念與形質去解構,將墨的韻趣還原回最原始的介質~水。整體作品的裝置設備是以玻璃箱去構成,於箱內背景安放懸橫高與箱體相符的紙材,紙濕後先在其下半部浸滿墨汁,使墨色漸層向上染佈,並浸染箱中底部的一層淺水,使成墨水。加以安裝靜音超音波將水層霧化,使箱中水氣氤氳。墨水也在霧化後繼續暈染箱中安放的其他紙質建築、林木、山巒剪影的紙片。且箱中濕氣經過一段時間後,四側玻璃內面因而慢慢生成水垢,其形勢如林,仿若為墨染創作之前景,有天工之妙。

細審這由水與墨勾勒的藝術景致,是水與墨元素被拆解、結構和重組後的過程,從物質上拆解為水、墨、紙、筆,且試圖將墨韻還原到介質-水。我挺喜歡水箱這「微型」空間,藝術家似乎想要在此將時間具象化,創建一個流動的、有形的時間景觀。時間,就在這濕氣籠罩的微型氣候中,以最獨特的形式滲透出來。但我也有是質疑的,透過霧化、垢化、暈化,這樣的再現是否真能捕捉墨韻呈現時間本質,而只是一種表面的擬態?

傳統的水墨藝術中,水和墨是不可分離的,它們共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水墨」也因作為一種東方美學的概念或文化符指。但在這裝置中,藝術家選擇將它們分離,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兩個元素。我們經常說到的是「歸元」 – —回到最基本、最純粹的狀態。這也正是此作品所呈現的核心思想。透過解構和再結構,陳瑞鴻嘗試找到墨色背後的起源,那無始無終的流動,其實也是變化中的恆常。

--

--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一位大學副教授教員,同步寫數位展示科技與中國文物鑑定。長期研究與分享「Connoisseur系列」、「博物館科技系列」、「數位轉譯系列」、「數位科技系列」等領域之資訊與知識。所發表之相關專文,目前總數已逾500篇,見:【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https://medium.com/artech-interpr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