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的數位轉型:數位時代的藝術敘事】

--

這篇試著綜合與延伸一些在以下兩個發表的核心論述

❤️ 於2022.7.7遠距參加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的《2023典藏 •典常 典藏管理論壇-主題「軟硬體環境規劃與改善」》,且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吳紹群副研究員發表之〈由策展人資訊行為出發思考博物館典藏管理系統之發展方向〉的與談人。(當時有特別製作評論用圖,見圖)

❤️ 於2021.12在《清華藝術學報》 3期 (2021/12) 發表〈從缺陷到對話到創作-論博物館科技的「共享權威」與「數位策展」實踐〉

此旨在延伸於《清華藝術學報》那篇論文聚焦的「共享權威」與「數位策展」實踐去依據我後來在吳紹群 /〈由策展人資訊行為出發思考博物館典藏管理系統之發展方向〉之評論重點去進行一些重要論述觀點的文字建構。

此處的策展人不是目前習見那些主導藝術活動與展覽的專業者,請參考【數位轉譯系列:施私定義「curator」~ 讀泰德美術館curator年薪報導的疑惑與釋疑】一文(https://medium.com/artech-interpreter/數位轉譯系列-施私定義-curator-讀泰德美術館curator年薪報導的疑惑與釋疑-d6e8d1086b7e),我所從的是「策展人」與典藏資源最為密切的古典定義,且特別指向機構策展人(in house curator)。

【藝術史的數位轉型:數位時代的藝術敘事】

🚩 一、 前言、背景與議題:

當時在評論前特別製作這份簡報是要特別提出在我個人根據該評論論文中欲強調的幾點深入分析,包括:(詳見附圖)

1. 館內策展人的角色:

他們不僅是藝術品的守護者,更是教育者與創新者。他們的工作跨越研究、文獻考證,以及展覽策劃。

2. 深入研究與出處考證:

確保藝術品展示真實性的基礎,策展人需要進行嚴謹的歷史背景研究和出處考證,以確保每件作品都能準確地反映其藝術與文化價值。

3. 共享權威的實踐:

當代博物館強調與大眾的對話與互動。透過共享權威,策展人與觀眾共同參與藝術品的解讀過程,這不僅豐富了觀眾的體驗,也拓展了藝術品的多元解讀。

4. 策展學(curatography)的應用:

結合藝術史、社會學、美學與科技的跨學科領域,策展學是一種新興的學術領域,它強調策展過程中的知識整合與應用。透過策展學,策展人能夠創造出更具教育意義和互動性的展覽。

我當時據以評論的不僅是要提出一個策展的程序模型,更是一場個人與該文有關於藝術、文化與科技如何交織的深刻對話。作為數位轉譯研究者且推廣「典藏即展示」的概念,自應當探討數位時代下策展人如何運用這些工具與理念,來實現與大眾之間的有效溝通與教育目標,同時保持對藝術作品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尊重與傳承。這不僅對於策展實踐者是一個挑戰,也是對於我們這些研究學者一個深思的領域。

且若進一步整合〈從缺陷到對話到創作-論博物館科技的「共享權威」與「數位策展」實踐〉所發表的重點,且認為值得再依「館內策展人」、「研究考證必要性」、「共享權威」與「策展學」等焦點去深入研究撰寫的內容,相關重點建設如下:

機構內/館內策展人必須對典藏品有深度的理解,這包括其歷史背景、創作者意圖以及作品本身的美學價值。這需要策展人具備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和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包括策展人要能在資料庫提供之考證研究資料上有主動的學術確認外,更要追溯其脈絡,包括作品的歷史脈絡(創作史觀、藝術史觀、多學科脈絡等)、作品背後人事物境所反映其時代的文化和社會狀況。而共享權威的實踐意味著策展過程中要積極引入觀眾,將觀眾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這有助於提升展覽的互動性和賦權共構。

會特別借引策展學(curatography)結合藝術史、美學、社會學以及科技來進行展覽策劃的概念與方法,係著眼其多元技術與形式,使不僅數位典藏之展示不僅關注藝術品的選擇和展示,也能透過透科技手段與多元轉譯使展覽更加生動和有教育意義。

從古典到創新,策展人已不僅是藝術品的守護者,更是文化傳播的橋梁。他們透過對藝術品的深入研究、嚴謹的出處考證、與大眾的共享權威實踐,以及策展學的應用,共同創造出一個既有教育意義也富有吸引力的展覽環境,斷非僅專責主題研究、策展設計與陳列規劃等職能。

二、從物理到數位:策展工作的演進

在博物館領域中,數位科技的進步已經開始重新定義策展實踐和典藏資料庫的管理方式。策展人現在能夠利用數位工具來對藝術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這包括瞭解藝術品的歷史背景、前任擁有者以及作品的來源。這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傳統的框架下是難以實現的。同時,數位資料庫提供的廣泛資訊允許策展人進行更精確的出處驗證,從而保障展示作品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這不僅增加了展覽的可信度,也為大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透過這種方式,策展工作不再局限於物理空間,而是擴展到了數位領域,為藝術史研究和展示開闢了新的維度。策展人現透過數位工具進行藝術品的深度研究,此過程強化了對藝術品真實性的驗證和歷史價值的揭示。數位化不僅改進了出處考證的方法,還拓展了與大眾的互動方式。這些技術的整合,進一步賦予了策展人以創新的敘事和展示手法,將藝術歷史以互動和教育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但從批判性角度來看,數位賦能雖然為策展人提供了深入研究藝術品的新途徑,但也帶來了挑戰。首先,過度依賴數位工具可能會導致對傳統策展技藝的忽視。其次,數位化在提高資訊獲取效率的同時,也可能造成資訊過載,影響策展人對藝術品深度解讀的能力。此外,數位資料庫的建立和維護需要大量資源,可能對資源較少的機構構成壓力。因此,平衡傳統與現代方法,並對數位工具的使用保持批判性思考,對於當代策展實踐至關重要。

在這種數位轉型的過程中,策展人需要對自身的角色進行反思和調整。他們必須學會如何運用數位工具來豐富他們對藝術品的理解,同時保持對傳統策展方法的尊重和了解。這種平衡是挑戰性的,因為它要求策展人在保持對藝術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深刻理解的同時,還要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進一步來說,這種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是策展實踐和藝術教育哲學上的轉變。它要求策展人重新思考他們如何與大眾互動,如何將藝術作品的故事講述給不同背景和經驗的觀眾。這需要創新的思維方式和對教育方法的重新評估。最終,這種數位轉型為策展工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戰,要求策展人在保持對藝術傳統的敬重的同時,也要擁抱技術創新和變革。

因此,「從典藏實踐展示」以及「從策展檢視典藏」確實有其必要性。

三、策展學與共享權威:數位時代的互動與解釋

舊文「從缺陷到對話到創作」就討論了博物館中策展人的角色轉變和實踐,特別聚焦於數位策展和共享權威的原則。文章探討了數位平台如何促進策展人、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從而豐富博物館展品的解釋。它涵蓋了藝術史、社會學、美學和技術的交叉視角,強調了嚴謹的歷史研究和出處考證的重要性,以確保展出藝術品的真實性。在數位時代,策展學與共享權威的結合重塑了博物館中策展人的角色和實踐方式。茲續就以下重點進行分享:

1. 策展學在數位時代的演變

此旨在探討策展學如何適應數位技術的發展,包括線上展覽和虛實整合等新型態的展示方式。

在數位時代中,策展學正在經歷一場顯著的變革。隨著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策展人現在有機會利用各種新型態的展示方式來呈現藝術品和文化遺產。這包括在線展覽,允許觀眾不受地理限制地觸及和體驗藝術;以及透過數位虛擬應用技術或以沉浸式體驗來增強觀眾的互動與感受。這些創新不僅擴大了藝術品的可及性,也為策展方法帶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這些技術的運用,正在重新定義觀眾與展覽之間的互動模式,並開創了全新的藝術詮釋和教育可能性。進一步地,數位技術在策展學中的應用不僅限於提供新型態的展覽方式,它還讓策展人能夠透過互動式元素和多媒體內容來豐富展覽敘事。例如,透過擴增實境(AR)技術,觀眾可以在手持裝置上看到藝術品的不同時期或背後的故事。此外,數據分析工具也使策展人能夠更好地了解觀眾偏好,從而設計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義的展覽。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展覽的互動性和教育價值,也開啟了藝術和文化傳播的新途徑。

隨著數位技術和展示形態的變化,策展學的核心價值依然堅持著,這包括對藝術作品的深入研究、對文化遺產的尊重,以及對觀眾教育和啟發的承諾。所以儘管展示的方式和觀眾的互動方式可能發生變化,但策展的本質 — 創造連接藝術、歷史和觀眾的深刻體驗 — 仍然不變。但一旦這種對知識傳播和文化理解的持續追求,才是策展學在數位時代繼續保持其重要性和影響力的關鍵。

2. 共享權威的實踐與挑戰:

此旨在分析共享權威如何在策展過程中實現,包括策展人與觀眾之間的對話,以及觀眾參與度的提升。

共享權威的實踐與挑戰在數位策展中尤為關鍵,此觀念鼓勵策展人與觀眾之間建立平等的對話,共同參與藝術品的解讀過程。透過數位平台,觀眾被賦予更多機會參與展覽的設計和解釋,這不僅促進了展覽的多元性和深度,也反映了現代博物館對觀眾參與和多元聲音的重視。於是在數位科技與共享權威轉型的背景下,策展學面臨到賦能與賦權的關鍵時刻。賦能,特指利用數位科技增強展覽的互動性和可及性,這為策展人和觀眾帶來新的參與方式。賦權 — 尤其是觀眾的賦權 — 則要求策展人在專業知識與大眾參與之間找到平衡。

這種轉型帶來了顯著的優勢,例如增強了展覽的吸引力和教育價值,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顧慮與挑戰,例如如何平衡專業知識與大眾參與、保持展品的學術準確性,同時激發觀眾的興趣和參與。然而因牽涉數位科技,因此也須注意數位不平等。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數位觸及權利,這可能導致數位不平等。策展人需要考慮如何讓展覽內容更廣泛地可及,包括那些數位觸及不便的人群。這可以透過提供多種觸及途徑,如線上和線下展覽,以及支持無障礙設計的數位介面來實現。

四、從策展到策展學:資料庫的轉變和藝術史文脈的新工具

從策展到策展學,這一轉變代表著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在數位時代的發展。既然要從數位典藏應用去探討策展學作為一種新興學科的發展和演變,就得特別關注資料庫的轉變,從單純的資料儲存庫到動態的藝術史文脈工具,同時強調資料系統在實現這一轉變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個轉變不僅改變了策展的方式,還推動了藝術史研究和脈絡分析的新方法。此議題有幾個討論重點:

1. 資料庫的轉變:從儲存庫到動態工具

在過去,博物館的典藏資料庫主要被視為一個純粹的資料儲存庫,其主要功能是記錄和管理藝術品的基本資訊,如標題、作者、尺寸等。這些資訊對於典藏的組織和記錄起著關鍵作用,但限制了藝術品的呈現方式和解釋深度。然而,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典藏資料庫經歷了一個重大的轉變,不再僅僅是儲存資料的地方,而是成為了動態的藝術史文脈工具。現代的典藏資料庫已不僅僅包含基本的藝術品大眾,它們還包括了更豐富的上下文和相關數據。這些資料庫能夠與其他數位資源連接,包括藝術家的檔案、時代的社會背景、藝術運動和風格等等。這種全面性的文脈資訊使資料庫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儲存工具,更是一個有助於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動態工具。(見附圖: 「The Museum of the World」案例)

《世界博物館 The Museum of the World》是大英博物館與Google Arts & Culture合作製作的虛擬展覽。該展覽以時間軸從公元前200萬年到2000年,並以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及大洋洲為分類來展示收藏品。展品豐富多樣,並配備圖片、文字和聲音導覽。

藉助這些數位工具,策展人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典藏中的藝術品。由於能深入探索每件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和脈絡,並將這些豐富的大眾融入到展覽策劃中,這意味著觀眾在數位策展中不再僅僅看到展品陳列,而是能夠更有機且主動地進入典藏資料去理解其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這種轉變使得博物館的展覽更具教育性和深度,同時也豐富了觀眾的文化體驗。因此,現代的典藏資料庫已經不再僅僅是博物館的後台工具,而是博物館展覽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2. 資料系統的關鍵作用

資料系統在實現典藏資料庫的轉變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僅是資料的管理工具,更提供了各種功能,如數據連接、搜索、分析和可視化,這些功能使策展人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典藏資料,實現藝術史研究和脈絡分析。遂使資料系統的資料鏈結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現代的典藏資料庫可以與其他數位資源相連接,這包括了藝術家的檔案、時代的社會背景、藝術運動和風格等豐富資訊。這種連接性使策展人能夠將藝術品置於更廣泛的文脈中,了解其所處的藝術生態系統,並深入瞭解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這種全面性的數據連接為策展人提供了更多元的觀點,有助於豐富展覽的內容和主題。

其次,資料系統的搜索和分析功能使策展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和整理典藏資料。策展人可以透過關鍵字搜尋和篩選功能,快速找到與其展覽主題相關的藝術品。這樣的高效率有助於縮短策展過程的時間,同時確保所選藝術品的相關性和多樣性。此外,資料系統還能夠進行數據分析,幫助策展人發現藝術史中的模式和趨勢。這種數據驅動的分析有助於提供更深刻的藝術史見解,並為觀眾呈現更具洞察力的展覽。

3.新時代的藝術史研究和脈絡分析

在新時代的藝術史研究和脈絡分析中,數位科技的進步與數位資料系統的應用已深刻地改變了研究方法和取向。傳統上,藝術史研究依賴於書面文獻和物理資料的分析,這限制了研究的範圍和深度。然而,現在的策展人和研究者可以通過數據驅動的分析工具,例如Google Arts & Culture的「Connection」功能,來探索藝術品之間的關聯,發現新的洞察和脈絡。這種數據分析的應用使得藝術史研究更為全面和多元化。策展人和研究者現在能夠更容易地接觸到數位典藏中的藝術品和相關數據,進行跨時期、地區和風格的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他們能夠識別特定時期或主題的重要特徵,深入探討其影響和演變。

五、小結

在本研究中,我們深入探討了數位科技對策展實踐和典藏管理的影響,特別是關於共享權威和數位策展的實踐。我們發現,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策展人能夠以更豐富、多元的方式進行藝術品的深度研究和出處考證。這一轉型不僅提升了展覽的互動性和教育價值,也為藝術史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策展人現在能夠利用數位資料庫進行更全面的數據分析,從而發現新的洞察和藝術脈絡。然而,這一數位轉型同時帶來了挑戰,如如何在尊重傳統與擁抱創新之間找到平衡,以及如何管理和維護日益增長的數位資源。此外,共享權威的實踐要求策展人在專業知識與大眾參與之間找到平衡,並促進觀眾與藝術品之間更深層次的互動。策展學的應用則進一步豐富了展覽的內容和形式,結合藝術史、社會學、美學與科技,為觀眾創造出更具教育意義和吸引力的展覽體驗。總而言之,數位時代的策展工作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它要求策展人不僅要有深厚的藝術史和文化背景知識,也需要掌握最新的數位工具和技術,以便更有效地與觀眾進行互動和溝通。這一轉型雖然充滿挑戰,但也為藝術和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

--

--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一位大學副教授教員,同步寫數位展示科技與中國文物鑑定。長期研究與分享「Connoisseur系列」、「博物館科技系列」、「數位轉譯系列」、「數位科技系列」等領域之資訊與知識。所發表之相關專文,目前總數已逾500篇,見:【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https://medium.com/artech-interpr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