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oisseur系列:古今論並不是「形式」檢視,古董都不骨董了,談「情質」與「意形」】

--

互動系剛成立,曾為全系課程的期末展設定《未來考古學》主題,那是有韻如跟炳曄還任教系上助拳的衝刺期(認識他們的就知道,夠強吧!),因為新系,足堪實驗之不確定,所以敢讓學期課程能在共同主題去一起努力捏塑教學策略。不過,自己也沒把該系經營成功,所以就什麼好沒拿來當案例說嘴的。但設定《未來考古學》這主題有兩種角度,一個是以現今「勘」未來的推測(speculative design);一個則是當代與未來失聯的未來考古(就像繪本作者David Macaulay於《Motel of the Mysteries》杜撰美國國家文明已在1985年的一場浩劫中滅絕之西元4022年的考古發掘)。

而今涉入古今觀論述後,再從現在看過去、從未來看現在其實都是種跨越時空距離的審度,「古藝新意」、「古意新韻」、「「以古鑑今」、「 Old is New」也都是意在「古趣」的現在式塗妝。坦白說,因「古」而示「新」本來就是種巧用「對比」的設計手法。若以運用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格式塔理論」所述的視覺原則來看,更是種直接訴諸視覺與認知的「具體化 deification 」技術。利用可辨識/能解讀的內容去引導與刺激我們的腦袋使他自動將失去的訊息所產生的「缺口」空白區給自動補齊。因此,所謂的「古趣」也就能具體化。

本文所述之「情質」與「意形」是我沈澱品古韻之趣後覺察的必須 :

🔹「以情感為介質」,因為要呈現古風與彰顯於今有別的舊時意藴,訴求的不是理性的審閱,而是情感的觸動。

🔹「以表意去形塑」,因為具有新意能凸顯古樸新象的設計不是全然引用舊物,而是取其意、萃其精的再創作,如此才能「古今並用」。

記得以前還為《典藏。古美術》寫稿,且有段時間經營「文物短篇」的類專欄供稿的時候,曾在文章述及是應該寫「骨董」?或「古董」?的論述。個人贊成的是,如肉腐而「骨」存,遂用「骨董」為宜的觀點。且因為「骨」者有舊時精華留存之意,符合我對於要呈現古趣新韻必須取古物之華的概念,因此一直很喜歡該文提到的「『骨』董」釋意。

但如果古董都不骨董了,還在意那個「古」嗎?深思!!

--

--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一位大學副教授教員,同步寫數位展示科技與中國文物鑑定。長期研究與分享「Connoisseur系列」、「博物館科技系列」、「數位轉譯系列」、「數位科技系列」等領域之資訊與知識。所發表之相關專文,目前總數已逾500篇,見:【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https://medium.com/artech-interpreter